7月8日,迪信通(06188.HK)終于可以長舒一口氣了,第三次IPO終于成功了。曾兩度折戟IPO的迪信通,今日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5.3港元,與發(fā)行價持平,報收于5.07港元,較發(fā)行價跌4.34%。迪信通開盤價與發(fā)行價持平,開盤后曾短時觸達5.32港元,但此后股價不斷下探,不到10分鐘即破發(fā),此后全天再未高企至該價格。此次,迪信通全球發(fā)售1.67億股股份,募集資金8.85億港元。
根據招股書顯示,迪信通控股股東劉松山、劉東海、劉華、劉詠梅、劉文萃及豐永泰、迪爾通及融豐泰三間投資控股公司擁有迪信通64.04%股權。此次IPO迪信通引入了四家家機構作為基石投資者:聯(lián)想集團,投資2250萬美元;奇虎360公司,投資2000萬美元;中國聯(lián)通,投資325萬美元;TCL通訊,投資300萬美元。迪信通上市后擬將56%的所得款項用于擴展零售及分銷網絡。
作為國內最大的移動通信連鎖賣場,此次上市,迪信通可謂“內憂外患”,翻身之路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一方面,迪信通身后背負著巨額的銀行貸款,截止2014年4月30日,迪信通的短期應借款為17.949億元,龐大的借款數(shù)字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迪信通運營中存在的巨大問題。而公司毛利率近3年持續(xù)下跌,由2011年的18.7%降至2012年的16.6%,去年毛利率跌幅更為擴大,降至13.6%,另一方面,隨著電商購物日漸成為主流消費模式之一,傳統(tǒng)手機連鎖賣場正在遭遇來自電商平臺的猛烈沖擊,這將使得傳統(tǒng)賣場的毛利率進一步下滑,經營變得愈發(fā)艱難。而各大電商平臺天貓、京東、蘇寧等都開始力推手機銷售,甚至已經開始把手機作為平臺未來最重要的主打銷售品類。而其中的傳統(tǒng)家電賣場蘇寧和國美成功的從線下銷售模式轉為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模式,蘇寧和國美的成功轉型對于迪信通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啟發(fā)。剛剛過去的618,天貓與京東將廝殺戰(zhàn)場選在手機領域,而結果也顯而易見,僅天貓當天就賣出100萬臺手機,京東手機及配件每秒售出9件,這對于傳統(tǒng)手機連鎖企業(yè)的沖擊力度自然也是不言而喻。在這個實體店已淪為電商平臺的“客戶體驗中心”的背景下,很多需要購買手機的用戶一般都會選擇實體店對真機進行試體驗,然后再選擇電商平臺進行比價購買。這正是目前迪信通核心業(yè)務面臨的最大危機,也是其前兩次IPO失敗的最大癥結——“核心業(yè)務持續(xù)盈利能力不足”。
而據迪信通發(fā)布的上市招股書上,改進O2O平臺、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業(yè)務、擴大只能解決方案范圍是迪信通未來的轉型方案。而在去年年底,迪信通拿到了虛擬運營商招牌,不少人普遍看好迪信通的這塊業(yè)務,而此次迪信通也在招股書上也提及并表示未來戰(zhàn)略之一便是鞏固和繼續(xù)利用與移動運營商、其它虛擬運營商和移動設備制造商所達成的伙伴關系。而這也是迪信通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資料顯示,2013年迪信通來自運營商的服務補貼收入為毛利4.2億元,占其毛利率總額的24.2%,呈連續(xù)增長態(tài)勢。雖然今年國資委明令三大移動運營商減少終端補貼,可日前中移動和中國電信卻明確表示不會對移動終端商降低補貼的承諾。
由此看來,在上市前夕眾多投資者對迪信通上市之后的發(fā)展態(tài)勢持觀望態(tài)度也是有理有據的。雖然迪信通得到了不會降低補貼的承諾,但并不代表迪信通的未來會一帆風順,自小米手機橫空出世后,通信制造商的薄利多銷策略迅速的席卷了整個手機市場,通訊制造商們在手機制造成本中減少直接盈利而通過自身的系統(tǒng)優(yōu)化吸引消費群體流量的做法獲得了巨大的成效,而這也直接將迪信通之類的渠道商逼到了懸崖邊上,稍有不慎便岌岌可危。迪信通的上市翻身之路,序幕已經拉開,迪信通究竟能否把握住這次機會做最后一搏也是業(yè)內人士普遍關注的焦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