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選擇印度市場
手機作為當前出貨量最大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中國已經從功能機進入到智能機時代,并且智能機的發(fā)展在中國市場已經遭遇到了瓶頸,主要體現在市場和技術兩方面。
從市場方面來講,當前的中國手機市場基本上都是以國產品牌為主導,如2016年第一季度銷量前四名均是國產手機品牌,已經經歷過了外企“入華”的時代。而在智能機時代,互聯(lián)網手機的崛起令人始料未及,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了整個手機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互聯(lián)網手機的出現也大大的增強了手機市場的競爭度,導致目前手機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乃至出現“燒錢”現象,整個中國市場也已經幾近飽和。
在技術方面,手機從最初功能單一的功能機到目前的多元化的智能機,已經難以出現顛覆性的技術,因此導致一些微創(chuàng)新技術層出不窮,在功能方面,包括USBType-C、生物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雙攝像頭、曲面玻璃、快充、無線充電等微創(chuàng)新技術;而在外觀方面,當同一市場定位的手機在配置上難較高低之時,一些外觀上的美化也變得更加重要,催生出一些新的技術,如UV轉印技術,該技術已經從韓國開始流入國內。
與此同時,國產手機產業(yè)全球化以及國內制造業(yè)成本提升的趨勢日趨明顯,因此在中國市場趨近飽和之際,尋找新興市場已成手機廠商當務之急。尤其是對于手機這種對成本控制極其嚴格的消費類電子產品而言,國內制造業(yè)成本的提高,導致一大批工廠倒閉或轉移,包括一些半導體上游芯片工廠、傳統(tǒng)制造業(yè)工廠以及如富士康這類代工廠。
早在多年前富士康就已經開始將工廠向印度轉移,其直接的影響不僅僅是導致了多少中國人員失業(yè),更為嚴重的是帶動了一些手機廠商往印度轉移。
從國情方面來看,印度走的是當初中國走過的道路,正成為全球制造中心,這點不僅體現在電子產品方面,其實在軍事裝備方面也是如此,簡而言之,身為人口大國且制造業(yè)競爭力全球排名第四的印度,需要更多的崗位來安排失業(yè)人員,這對于印度這種發(fā)展中國家而言,也是提升國家經濟水平最為基礎的有效方式,如印度加大力度煉鋼,頗有當年中國“大躍進”的聲勢,除了鋼鐵是城市發(fā)展的必需品以外,同時也是一種增加就業(yè)機會的方式。
此外,為抓住印度手機市場以及保護本土企業(yè),印度已經頒布提高關稅的政策,將手機關稅從原來的6%提升到了12.5%,這導致非印度本土手機廠商如果想在印度市場發(fā)展的話,則不得不考慮入駐印度,這是一種非常規(guī)的招商引資策略。
有意思的是印度政府出臺的“30%規(guī)范”,指的是如果非印度本土企業(yè)如果要在印度投資建立自身品牌直營店的話,則必須要有30%的產品由印度廠商提供!這種近乎無理取鬧的政策,其前提是建立在大家對印度手機市場“窺視”的基礎之上。
對于印度市場,在中興人員看來,“印度手機市場容量和潛力巨大,同時也蘊含競爭和風險。智能機增量市場一方面來自功能機換機用戶,占逾50%,除本土廠商爭奪外,新進的傳音也有重點布局;另一方面則來自智能機換機用戶,為韓國、中國、本土一線品牌企業(yè)爭奪的重點。此外,限于印度貿易保護政策,本地化生產是外國品牌的必然之路。”
智慧海派也表示:“目前印度已經是僅次于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而且需求量逐年上升,預計2021年智能手機年需求為8.1億臺,市場份額很大。所有的手機公司和代工廠商都紛紛布局印度,中國手機一貫作風就是快速,這次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的爭奪戰(zhàn),中國手機企業(yè)仍然秉承著快速復制的方法,很快進入到印度市場。目前大部分手機企業(yè)已經開始布局印度,未來的競爭將會風起云涌。”
整體而言,目前印度市場對手機的需求量極大。例如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下降,但是在印度卻實現了12%的增長,原因在于印度不少消費者將功能機轉換為智能機,導致使蘋果在印度的銷量上漲56%。據摩根士丹利金融公司表示,印度是當前智能手機最為重要的市場,預計將在明年成為全球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智能手機實現。
基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產業(yè)轉移和新興市場的挖掘成為手機廠商當務之急。綜合考慮印度國情及其市場需求,印度正是當前手機廠商最佳的選擇,正因此,一批國內手機品牌商以及供應鏈企業(yè)踏上了“印度取經”之路!
二、國產手機品牌及供應鏈在印度市場布局情況
從目前來看,印度市場本土的手機品牌企業(yè)暫時比較少,主要有Micromax、Intex、Karbonn、Lava等,而且主要局限于低端市場;其他廠商主要是外來廠商,高端市場主要被三星占領,而國內進入印度市場的廠商則主要霸占中端市場。
國內手機品牌如華為、中興、小米、聯(lián)想、樂視、金立、OPPO、vivo、酷派等都已經在印度市場展開了布局。據《手機報》整理,華為、中興、OPPO、vivo在印度的辦公室主要位于古爾岡,而它們的工廠則主要分布在諾伊達和海德拉巴,其中上海與德考慮到交通問題將工廠選擇在孟買。
據中興人士介紹,中興屬于傳統(tǒng)手機企業(yè),雖然產業(yè)積累雄厚,但對市場變化響應慢,且“互聯(lián)網”化較低,爾手機正處于B2C轉型關鍵時期。印度市場中興進入較早,一直以與運營商B2B業(yè)務合作為主。2014年起,進行多次B2C轉型,由于缺乏品牌投入及渠道管理,試水均告失敗。
他表示:“2016年,中興再次沖擊印度公開渠道市場,同當地有影響力的國包商合作,包括RedintonIngram等,借用其資金平臺、物流平臺,逐步增加產品渠道覆蓋,同時,中興在品牌建設、促銷隊伍組建和培訓方面都有明確計劃和行動。”
此外,中興還在印度與迪信通合作,進入高端零售店,打造零售樣板,初期德里覆蓋35家門店,并逐漸在各大中心城市拓展。“對于中興來說,公開渠道拓展的關鍵不是怎么做的問題,而是投入多大、做多久的問題。”該中興人士強調。
早在三年前,華為就投資3000萬美金在印度建立自身品牌。今年年初,華為還曾表示將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為在印度展開持久戰(zhàn),vivo已經在印度建立了工廠,其是目前手機品牌商唯一一家已經在印度建立了企業(yè)!
OPPO在2015年進入印度市場,并在印度建立了手機組裝廠,并發(fā)布了OPPON1手機,2016年5月份,又在印度推出F1Plus(2630)據OPPO國際移動業(yè)務副總裁曾表示,印度市場是OPPO拓展南亞市場的重中之重,希望提高OPPO手機在印度的銷量,并在五年內使其與中國相當的重要市場。
同樣,小米也在印度市場展開了布局,2015年4月針對印度市場發(fā)布了米4i手機。據小米表示,其在進入印度市場5個月內就銷售了100w手機,進入新加坡兩個月就達到了20%的市場份額。
除了上述手機品牌商以外,包括ODM、代工廠、相關供應鏈企業(yè)紛紛都在印度展開布局,ODM廠商包括與德、海派、MCM等。
MCM(財富之舟)和印度本土第四大手機制造商Karbonn合作在新德里建立工廠,截至2015年11月份,其在印度工廠就有八條組裝產線,每條產線50人,隨后另外增開四條產線,預計在2016年形成十二條組裝產線的規(guī)模。當時每月產能在300K左右,預計今年出貨將達到800K。
智慧海派在去年被航天科工集團收購,是國內手機行業(yè)的一匹黑馬,憑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對印度投資進行考察,智慧海派同樣十分看好印度市場。據智慧海派人員稱:“預計智慧海派將會在印度UttarPradesh州投入2億美元,建立手機組裝和PCBA生產的集成制造工廠,智能手機的單月生產力將達到200萬臺。”
代工廠富士康也在去年宣布,將在印度投資50億美金建立工廠。而在前不久,據印度媒體稱,富士康即將簽訂協(xié)議獲得位于馬哈拉斯特拉邦一塊1200英畝的土地,總投資100億美元建設一座專為蘋果生產產品的工廠,幾乎同一時間,鴻海旗下子公司富智康以3.5億美元收購了諾基亞在印度的功能機事業(yè)部,對于它們而言,除了看中印度市場的功能機市場以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諾基亞在印度市場的一個生產基地!
三、采用獨資還是與當地機構合資的方式進入印度市場
雖然印度市場廣闊,然而在其是一塊巨大的餡餅的同時,也將會是一個很深的陷阱,如何進入印度市場成當前不少手機品牌需考慮的問題!對于它們而言,究竟是采用獨資的方式進入印度市場還是采用與當地機構合資的方式進入呢?
在中興人員看來,合資與獨資都有其優(yōu)勢與弊端,他表示:“合資有利獲取政策支持及資源、快速市場突破及布局,但由于文化制度差異,必然存在合作問題,因此需要極強的合作技巧和管理能力。而獨資的優(yōu)勢在于自由度,對于掌握了一定資源和信息、有競爭力的企業(yè)而言,獨資為最佳選擇。”
同樣,智慧海派人員也表示認同這種觀點,據其介紹,中國手機企業(yè)進入印度市場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獨資和當地企業(yè)合資,這兩種合作模式都各有利弊。合資企業(yè)能夠快速進入印度市場,充分利用印度公司的本土人力資源和政府資源,但是合資企業(yè)由于兩國的思維模式和經營理念不一致,很容易導致合作失敗。
他強調:“因此在合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調查和了解,在互相信任和理念一直的基礎上,才可以致力于雙方合作。并且合作后中方企業(yè)應注意控制技術和供應鏈,這兩樣是目前印度手機產業(yè)最缺少的,一旦印度公司掌握了這些,雙方的合作很可能會出現危機。所以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來講,我個人建議中國企業(yè)還是獨資比較好。”
其實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進入市場,最終需要面臨都是一個存活的問題,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主要還是根據企業(yè)本身的實力以及最終的目標來決定!
四、國產企業(yè)進入印度市場將面臨哪些問題
不管選擇獨資或合資任何一種方式進入印度市場,由于文化的差異(印度官方語言雖為英語,但是其總共有十多種語言)、政治背景的不同(印度雖然目前也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其曾長期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以及對印度市場的陌生,這些因素都將導致剛進入印度市場的企業(yè)面臨諸多問題。
在中興人員看來,品牌知名度、渠道拓展和管理、競爭、易進入卻難生存、BIS關稅、本地生產、低利潤、投入產出較差等等都將是進入印度市場的國產企業(yè)需要面臨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國內不少企業(yè)對印度市場依然持保守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所在,不是印度市場不夠大,也不是印度市場不夠誘人,關鍵是進入印度市場后,如何把握市場機遇生存盈利!
智慧海派對筆者講述了國產企業(yè)進入印度市場將面臨的問題,他表示:“進入印度市場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五方面,一是氣候炎熱,印度高溫時會達到50度左右,比我國內氣候惡劣很多;二是交通不暢,印度的公路和鐵路建設很不健全,導致到處堵塞,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三是飲食習慣,印度的飲食和國內差異太大,大部分中國人無法適應印度本土食物;四是工作習慣,中國人做事講究效率,都會很快做出反應,而印度人做事容易拖沓;契約精神,印度人由于長期在英國的殖民之下,所有形成了良好的契約精神,每做一件事情都需要很復雜的合同手續(xù),中國企業(yè)需要適應。”
在個人看來,上述幾點中最重要的是還是印度的交通不便以及印度人工作效率低這兩點,因為手機是快速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變化快,很多時候企業(yè)競爭都需要嚴格控制時間成本,交通不便與印度人工作效率低這將在時間成本方面造成很大的困境。
據了解,做事懶散效率低基本上是共識,而印度的勞動法卻規(guī)定雇主基本上不能解雇員工,如1984年初的UttamNakete案,一名印度工人因多次不顧警告上班時間在工廠地板睡覺,最終被工廠開除,但是法院最終卻強迫工廠重新聘用該工人,并賠償其所損失工資的50%,直到2000年以后,印度政府才獲準工廠申訴可開除多次上班時間睡覺的員工。這看似荒謬的政策,其實也是為了保證印度人的就職問題,但這卻造成了社會節(jié)奏發(fā)展慢等一系列問題。
此外還有投入和渠道問題,在印度市場究竟投入多少資金才合適,這也是當前國產企業(yè)踟躕的原因之一,低投入擔心沒有營收,最終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而高投入的話則風險也大;因此不少國產企業(yè)正對印度市場做評估,例如360奇酷!
其實對于手機品牌商而言,渠道才是王道,三星之所以能夠在印度市場超過27%的市場占有率,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在印度市場擁有成熟的銷售渠道。據稱印度市場目前銷售渠道魚龍混雜,如聯(lián)想和樂視選擇的主要是線上模式,而OPPO和vivo則更多的是線下渠道,但是在印度選擇代理商更多的是選擇它們的人脈!
五、國產企業(yè)如何與印本土企業(yè)及韓國廠商競爭
雖然目前國內手機品牌以及相關供應鏈企業(yè)以及進入或正準備進入印度市場,但是,從時間方面來看的話,與韓國企業(yè)相比,后者則更具有優(yōu)勢。
據了解,韓國企業(yè)由于進入印度市場相對而言較早,所以目前他們在印度市場可以說是比國內企業(yè)更加熟悉這個市場,同時在市場布局及產品開發(fā)方面也更有經驗,可謂已經站穩(wěn)腳跟,這點從三星能霸占高端市場也能夠看出!
三星在霸占高端市場的同時,也在備戰(zhàn)中低端市場,分別在高中低端不同檔次的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去年就在印度市場推出了千元內的智能手機。
據智慧海派指出,目前中國品牌和韓國品牌、印度本土品牌已經形成了三角之勢,中國手機經過多年的劇烈競爭和淘汰,已經形成了追求最高性價比的理念,這也正符合了印度市場的需求,所以,中國手機在印度倍受歡迎,發(fā)展速度極快。
他強調:“作為制造集成廠商進駐印度,有著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和良好的供應鏈體系,中國集成商在印度得天獨厚。制造行業(yè)的競爭一直以來都是低成本、高效率,在印度同樣需要控制生產成本,保證產品品質,才能走的更遠,在同行業(yè)內立于不敗之地。”
中興人員則認為,國內企業(yè)要想與印度本土企業(yè)以及韓國企業(yè)競爭的話,可以從差異化體驗、成本領先、售后服務這三方面入手。
當然,進入印度市場都是在手機市場經過多年的廝殺才得以存活的中國企業(yè),與印度本土相比,它們對于整個手機產業(yè)鏈更熟熟悉,有一套更加成熟的生產和運營模式,但是與韓國企業(yè)相比,這一方面的優(yōu)勢則蕩然無存。印度本土企業(yè)與中國及韓國企業(yè)相比,雖然在技術及供應鏈方面不足,但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這一點在印度似乎表現的更為明顯,從印度政府所出臺的政策就可以看出。
簡而言之,從目前來看,前期由于印度本土企業(yè)技術和供應鏈相對而言還比較缺失,盡管有印度政府作為背后的支撐,但是中國企業(yè)主要的競爭對方應該還是韓國手機品牌商。而到了后期,則可能會進入“三國爭霸”階段。
六、印度市場最終是否會如中國市場般本土化?
上文中提到,中國當前的印度市場其實與十多年前的中國市場有很多類似之處:重點發(fā)展制造業(yè)、主打功能機、整個市場基本上由外企所盤踞、技術落后、供應量不足、經濟落后購買力相當較差等等。
但是目前,中國手機市場已經基本上都是由本土企業(yè)所主導,從供應鏈到終端品牌,曾經在中國市場橫沖直撞的企業(yè),大部分已經在大浪淘沙中消失,并且國內企業(yè)已經走上了國際化道路。那么,印度市場最終是否會如如今的中國市場一樣主要由本土企業(yè)所主導呢?
對此問題,在中興人員看來,印度市場不會如中國市場一般最終由本土企業(yè)所主導,原因在于印度本土企業(yè)雖然強渠道、重營銷,但技術和產業(yè)協(xié)同為其短板;前者可短期補辦,后者需要時間積累且依賴中國。
而智慧海派人員的觀點則認為,如果中國企業(yè)在印度市場不能良好的發(fā)展的話,那么則很有可能不出幾年,印度市場將由本土企業(yè)所主導,他表示:“由于國內手機行業(yè)競爭劇烈,中國手機近期以來蜂擁而至,都希望能在印度開發(fā)出一片新的天地。其中不乏一些跟風者,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盲目投入,沒有很好的風險防范措施,導致投資失敗。所以中國手機在印度的發(fā)展急需有專業(yè)的行業(yè)協(xié)會進行引導,并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控制中國企業(yè)在印度的自相殘殺,一旦中國企業(yè)互相惡性競爭,最終的印度企業(yè)將漁翁得利。所有,如果中國企業(yè)能在行業(yè)協(xié)會的引導下良性發(fā)展,未來印度將是中國企業(yè)主導市場,否則的話,相信不出幾年,印度將完全由印度本土企業(yè)主導。”
不難判斷的是,隨著印度本土企業(yè)的成長,中國企業(yè)以及韓國企業(yè)在印度的發(fā)展將面臨更大的阻礙,至于最終印度市場是否本土化,個人覺得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僅取決于中韓企業(yè)的市場策略,同時也取決于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