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市場調(diào)查機構(gòu)最新的報告指出,每部iPhone 6s的制造費用僅4.5美元(約新臺幣148.5元),新機最大亮點壓力觸控成本也才10美元(約新臺幣330元),僅分別占16GB版本總成本1.9%、4.2%,就整機來看,成本只占售價的31.5%。


這也意味蘋果“賺很大”,主力代工廠商鴻海、和碩等,賺的還是“辛苦錢”;就算備受期待、被蘋果視為號召果粉買新機動能的壓力觸控,成本也相對低廉,而TPK宸鴻、F-GIS業(yè)成等,也沒從蘋果手上賺到多少錢。
IHS iSuppli最新iPhone 6s拆解報告指出,16GB版本的材料清單成本(BOM)為231.5美元(約新臺幣7,639.5元),加上制造費用后,總成本為236美元(約新臺幣7,788元)。以iPhone 6s 16GB版本新機定價749美元(約新臺幣2萬4,717元)計算,等于蘋果每賣出一支可賺513美元(約新臺幣1萬6,929元),成本只占售價的三成多。
蘋果享有高額利潤,讓供應(yīng)商感嘆“蘋果生意難做”,但畢竟能打入蘋果供應(yīng)鏈,象征“公司產(chǎn)品質(zhì)量佳”,有利爭取更多其他客戶訂單,因此有時甚至賠錢也得出貨。蘋果新機利潤豐厚,讓非蘋業(yè)者稱羨。日前外資報告表示,目前高階市場僅蘋果獨占鰲頭,相較之下,非蘋陣營三星、宏達(dá)電、LG、聯(lián)想及索尼等品牌大廠,僅三星勉強賺錢,LG則幾“等于做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