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2月17日報道稱,中國最大通信設備企業(yè)華為技術面臨包圍網似乎正在縮小。繼美國之后,在澳大利亞和日本,排除華為產品的行動也在具體落實。該公司在通信基站領域居全球份額首位,在智能手機領域排在第2位。僅半導體,華為全年采購額就超過1.5萬億日元,從日本企業(yè)采購5千億日元規(guī)模的零部件。如果排除華為的趨勢擴大,將對成為供應鏈一部分的日本和美國企業(yè)也構成打擊。

“華為主要供應商名單”,華為副董事長孟晩舟在加拿大遭逮捕一事曝光是在12月5日,還沒過去24小時,在世界的證券行業(yè),華為供應商名單就開始擴散。
除了比亞迪(BYD)等中國企業(yè)之外,還有博通(Broadcom)、日本顯示器(JDI)和SK海力士等美日韓的企業(yè)赫然在列。“有必要搞清楚具有10萬億日元營業(yè)收入的華為的影響范圍”,美資證券分析師擔憂對全球供應鏈產生的余波。
華為采購美國半導體
2017年華為的采購額僅半導體就達到140億美元。中國媒體報道稱,從高通采購18億美元,從英特爾采購7億美元,向美國企業(yè)等大量采購。
美國政府4月針對中國第2大通信設備企業(yè)中興通訊(ZTE),以違反對伊朗制裁為由,禁止美國企業(yè)與其交易。當時,中興因無法采購面向智能手機的半導體而被迫停產。華為為了避免同樣事態(tài),正推進半導體的自產化,但仍存在脆弱性。
華為正通過子公司海思半導體加強半導體的設計。不過,制造委托給臺積電(TSMC)等,同時一半以上從博通等外部采購。如果受美國政府強硬姿態(tài)影響的采購網斷裂,有可能出現(xiàn)通信設備等的生產難以進行的事態(tài)。
華為的營業(yè)收入超過中興的5倍。如果各國進一步擴大排除華為的行動,將反過來對美國和日本的企業(yè)造成打擊。
例如華為供應半導體的高通,華為在銷售額中所占的比率被認為達到5%左右。在日本,JDI提供智能手機液晶面板,TDK提供電池等,華為均是占銷售額數(shù)個百分點的大客戶。TDK和SK海力士的股價在孟晩舟遭逮捕一事曝光后持續(xù)下跌10%左右。
對跨境依存構成打擊
華為2017年在日本的采購額約為5千億日元。向部分供應商提出到2020年將在日本采購額提高至2倍的計劃。如果華為的銷售減速和設備投資的縮減成為現(xiàn)實,將對廣泛產業(yè)造成影響。
中美兩國在12月1日的首腦會談之后,啟動了探索關稅問題等解決舉措的90天磋商。不過,由于華為副董事長遭捕,中國開始出現(xiàn)抵制美國蘋果產品的運動和鼓勵購買華為產品的趨勢。
與過去的東西方冷戰(zhàn)時代不同,中美這兩大經濟體的固執(zhí)將使跨越邊境相互依存的全球企業(yè)付出代價。企業(yè)正在面臨與國家間“安全保障”有關的地緣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