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智能手機發(fā)展至今已經進入薄利時代,以近期的一份數據來看,2017年第一季度,蘋果單部手機平均利潤高達1345元,而國內手機品牌vivo單部手機平均利潤為91.7元,OPPO單部手機平均利潤為69.1元,而華為的只有45.1元!此外,OPPO、vivo、華為第一季度的利潤分別是2.54億美元、2.43億美元、2.26億美元,這也是為何從2016年底開始華為就一直強調要追求利潤的原因所在。
當智能手機廠商在硬件方面獲取利潤變得困難之際,加強在軟件市場的“布局”也成為行業(yè)普遍現(xiàn)象。近來,OPPO由于在軟件方面的一些作法,導致武漢中級人民法院對OPPO發(fā)出訴前禁令,并且武漢市江岸區(qū)一家手機旗艦店已經被要求暫停出售OPPO手機!

利用自家應用商店“導流” OPPO手機在武漢遭遇禁售
安卓手機用戶應該都知道,消費者用手機瀏覽器或第三方應用商店下載應用軟件完成進入安裝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手機屏幕上跳出彈窗,提示該應用軟件可能存在安全風險,建議用戶前往手機內置的應用商店進行下載。
當消費者看到“需自行承擔可能的手機損壞和數據丟失風險“的警示提醒后,不少消費者將不會繼續(xù)安裝軟件件。而一些手機廠商正是利用消費者的這種警惕性,借機向自家手機內置的應用商店“導流”從中牟利。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OPPO手機用戶在下載安裝“騰訊手機管家”軟件時,就遭遇這種情況,用戶會反復遭遇彈窗警告提示、或是跳轉至OPP0“軟件商店”鏈接按鈕。針對此事,日前,武漢中級人民法院就OPPO手機發(fā)出訴前禁令,要求OPPO公司停止類似行為。而且在停止行為前,武漢市江岸區(qū)一手機店已被要求暫停銷售OPPO手機。
從上文圖片中可以看出,提出訴前禁令的是騰訊,騰訊向武漢中院申請訴前保全,騰訊的要求包括:請求對被申請人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珀”)、東莞市訊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訊怡”)、武漢市江岸區(qū)恒華通訊器材經營部(以下簡稱“恒華”)采取行為保全措施。而這些要求也獲得了當地法院的支持。
據了解,OPPO手機上內置了“軟件商店”,該預置軟件無法刪除。而訊怡則是OPPO手機中“軟件商店”的運營者及OPPO賬號系統(tǒng)的運營者。恒華是OPPO在武漢的一家官方體驗店。
據查詢,其大部分智能手機都會內置一些類似于“軟件商店”、“應用商店”等軟件,這類軟件都是手機廠商內置在其中,所以手機如果沒有ROOT的話通常無法刪除,包括OPPO、vivo、華為、魅族、小米等手機廠商均有內置這種軟件。
但是當消費者在通過第三方應用或手機瀏覽器下載騰訊手機管家軟件時,OPPO手機用戶就會收到這樣的風險提示。因此,在騰訊看來,“攔截用戶下載行為,阻礙軟件運行,導流到OPPO應用商店,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同時也嚴重損害了普通用戶的合法權益。”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諸如OPPO此類的形式,其實是高舉著“安全”的大旗,從心理角度阻礙消費者的選擇,從而將流量導入到自家軟件應用平臺,涉嫌誤導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這是手機廠商的‘偽安全’潛規(guī)則。但是從另一種層面來看,這種“安全提示”也并非沒有道理!所以手機廠商正是抓住這一點,從而為自身牟利。
而OPPO與騰訊手機管家之間的矛盾與爭議,其實也看成是智能手機廠商與第三方軟件市場之間的利益之爭,而且可以預測,這種利益之爭在今后可能會越發(fā)強烈!
進入微利時代 手機廠商將手伸向軟件市場
眾所周知當前的智能手機廠商已經進入微利時代,哪怕是拿下了智能手機市場絕大部分利潤的蘋果,在國內手機品牌的崛起之下也感到壓力。以第一季度各大手機品牌利潤來看的話,蘋果以101.8億美元獲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83.4%的利潤位居全球第一,而三星則以15.8億美元獲得12.9%的利潤位居其次。

而從第一季度出貨量來看,三星以7920萬部位居榜首,其次是蘋果的5160萬部。反觀國內手機廠商OPPO、vivo以及華為,這三家手機廠商的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出現(xiàn)較大的增長,但是這三家公司總利潤卻不及三星一家!
近些年來倒閉的智能手機廠商不在少數,而受到牽連的供應鏈廠商更是多如牛毛,智能手機進入微利時代不僅僅體現(xiàn)在終端,在供應鏈同樣體現(xiàn)的十分明顯。早在今年年初,IHS 就曾表示,接下來手機產業(yè)必定會出現(xiàn)一輪手機廠商整合的高潮,其強調,在未來的5年內,中國目前存在的50多家手機制造商大部分會消失!
兩個月前,某制造大區(qū)政府發(fā)布報告表示,當地中小企業(yè)(尤其是身為大型企業(yè)供應商的公司),面臨著生存壓力更大:上游漲價、下游拖款。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它們沒有訂單;經濟形勢好轉的時候,它們有訂單沒利潤。
而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則在于多方面,一方面在于多數企業(yè)從事品牌較低端類型產品或配件的生產。給大廠做代工的企業(yè),不升級就被淘汰,哪怕曾經是代工龍頭。升級,要再投資,差錢。
另一方面在于蘋果手機生產基地的外遷致該區(qū)為其配套的企業(yè)生產呈斷壁式下降。富士康的三家核心長期合作企業(yè)生產增速同比分別下降47.13%、24.69%和3.09%。iPhone 7產品對它們的訂單數直線下滑甚至直接消失。
而第三方面的原因則在于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或經營模式的變化而影響產能的擴張:其一是原材料價格一路高歌。如手機配件的屏幕受玻璃制造上游企業(yè)產能有限和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影響價格一路高歌,由年初的20元上升到目前的55元,上漲一倍有多。
導致該區(qū)從事手機、Pad和導航等產品生產或屏幕配套企業(yè)生產受影響,首先是有訂單因沒材料無法正常生產,其次是原材料購進價格上漲快但卻無法傳導至產品出廠價格中,造成企業(yè)需投入更多的資金,但目前中小微型企業(yè)普遍缺少流動資金,致使生產受限下滑。
其次是部分緊缺原材料呈賣方市場,必需付現(xiàn)金才有可能拿貨,但也受賣方總量控制,上述的玻璃屏就如此;其三是像屏幕制造商行業(yè)老大京東方銷售模式改變了,不再單一從事產品生產制造企業(yè),而轉向將屏幕發(fā)訂單給代工企業(yè)再加工后由其較低價格(只支付加工費用)收購后再銷售,促使其做大總部營業(yè)收入且將更多的利潤留給自己。
上述僅僅是智能手機供應鏈廠商的真實寫照,而在智能手機廠商方面,從2016年底開始,不少手機廠商紛紛表示提高手機售價,且基本上是以互聯(lián)網手機品牌為主,其中甚至包括小米、華為、樂視、榮耀等大品牌,主要原因在于“配件漲價”,而實際上則是運營方面面臨著壓力,簡單說來,靠硬件盈利的時代已經逐漸遠去,最終能夠依靠硬件盈利的智能手機品牌并不會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智能手機廠商進一步將手伸向了軟件市場,前文所講述的OPPO“導流”事故就是最佳的體現(xiàn)。其實不僅僅只有OPPO,包括國內華為、vivo、小米、魅族等手機廠商都有出現(xiàn)這種類似的情況,尤其是隨著安卓系統(tǒng)不斷的開放,上述手機廠商都已經開始定制化系統(tǒng),以達到差異化的目的,同時也加強自身在軟件層面的話語權。而蘋果的IOS系統(tǒng)是封閉式的,所以其內置的應用與第三方平臺的應用都需要遵守蘋果定制的規(guī)矩。
正因為此,導致手機廠商與第三方軟件市場之間的爭奪變得越來越激烈,手機廠商通過類似于OPPO的方式,將流量導入自家應用平臺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其實不止OPPO此次在武漢被禁售,包括華為、vivo、小米都有遭遇過類似的控訴。
早在2016年底,安智市場就將華為告上法院,要求賠禮道歉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50萬元。安智市場方面表示,當用戶通過應用市場或者直接通過原告網站,下載“安智市場”軟件時,華為手機及其操作系統(tǒng)會提示:“該應用未經華為市場安全檢測,請謹慎安裝”,并在該頁面“官方推薦”處推薦“華為應用市場”。
而在今年年初,vivo也因類似行為被騰訊在南京中院申請訴前禁令。法院裁定,vivo在用戶下載安裝申請人“應用寶”軟件的過程中,進行反復彈窗提示、設置倒數讀秒默認取消安裝以及設置跳轉至“vivo應用商店”鏈接按鈕的行為,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責令vivo公司停止前述行為。
從手機廠商角度出發(fā),為消費者提供危險提示有錯嗎?但是,手機廠商卻在提示風險的同時提供關于自家軟件平臺的鏈接,這無疑會讓人涉及到一些利益方面的聯(lián)想。從手機廠商發(fā)展的情況來看,在依靠硬件盈利已經越來越難之際,其勢必會向軟件方面入手,而其入手的方式則變得越發(fā)重要,如上述方式也將會引發(fā)一些糾紛。